印度科技業轉型危機

資料來源:工商時報 2025年8月18日

文╱陳穎芃

新聞提要■AI衝擊印度IT產業,例行性工作被取代,中高階職位轉型壓力大。隨著失業率攀升,政府與企業開始加強技能培訓,盼轉向高附加價值服務。

在AI浪潮席捲之下,長期被視為印度經濟支柱的IT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。AI快速發展不僅改變了軟體開發與服務模式,也開始侵蝕以往仰賴低成本、高技能人力的產業基礎。

對印度而言,IT產業不只是創造數百萬就業機會的引擎,更為印度貢獻7.5%的國內生產毛額(GDP)。但隨著低階例行性工作被自動化取代,中階職位面臨轉型壓力,AI帶來的衝擊正沿著產業鏈蔓延,對就業市場與都市經濟造成連鎖效應。

AI衝擊就業與都市經濟

印度最大民營企業雇主塔塔顧問服務公司(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)在7月宣布裁員超過1.2萬人,主要集中在中高階管理層,約占全球員工總數的2%,創下公司史上最大規模裁員紀錄。雖然塔塔執行長克里西法薩(K·Krithivasan) 將之歸咎於「派遣機會有限與技能不匹配」,並否認與AI有直接關聯,但市場並未因此安心。

許多觀察家認為,這只是產業結構變動的前兆,因為在全球需求放緩、美國關稅不確定性衝擊客戶預算信心的情況下,AI的影響力正逐步顛覆過去以人力為主的服務模式。

印度IT產業的成功,一直建立在龐大且成本具優勢的工程人力資源之上。如今AI技術能快速處理與自動化許多重複性、標準化的工作,讓全球客戶對服務供應商提出更高的創新與效率要求。

野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法馬(Sonal Varma)指出,AI正加速低階工作的流失與中階職位的轉型,這對印度來說是一大挑戰,因為印度每年需要創造約800萬個就業機會才能吸收新增的勞動人口。

挑戰不僅存在於產業結構轉型,數據顯示印度勞動市場壓力已日益增加。根據官方統計,都市失業率從4月的6.5%增至5月的6.9%,並在6月達到7.1%。介於15至29歲的都市青年失業率更在6月攀升至近19%。

渣打銀行南亞經濟研究主管沙黑(Anubhuti Sahay)認為若現況持續,勞動市場疲弱將延續數年,且目前新增就業多來自自僱領域,收入水準普遍低於領薪職位,無法有效支撐中產階級的消費能力。

勞動市場疲弱恐持續數年

面對AI可能帶來的就業衝擊,政府與企業已展開應對。新德里當局推行實習計畫,讓年輕人透過實際工作經驗提升技能,同時投入資源在AI、雲端與高端製造等新興領域。

根據Google.org與亞洲開發銀行的報告,印度已有五分之一的年輕人參加過AI技能培訓課程,顯示技能轉型已成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。

企業方面,印度另一家科技巨頭Infosys選擇與塔塔不同的策略,在今年第一季招募1.7萬名新血,並計劃全年招聘2萬名畢業生,將AI、雲端服務與成本效率視為成長引擎。

然而,IT產業前景仍充滿變數。印度IT業組織Nasscom指出,隨著客戶對敏捷性、創新與速度的期望上升,AI與自動化將成為業務核心,短期內必然帶來「人力資源優化」,傳統技能組合也將被重新評估。對印度而言,這意味著必須從過去依賴低階例行性工作的出口模式,轉向更高附加價值的創新與服務領域。

法馬警告,若印度經濟無法及時完成轉型,將面臨多重風險,包括失業率進一步攀升、服務出口持續下滑、都市消費力下降,進而衝擊房地產、零售及其他服務業。她表示:「這不僅是產業危機,更可能讓印度陷入中等收入陷阱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