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商社論》用反向導師制引領AI時代的企業領導力
資料來源:工商時報 2025年11月10日
社論
在人工智慧加速產業轉型的時代,千禧世代乃至Z世代員工逐漸成為職場上的主力。全球人力資源公司Careerminds 2025年針對全美近三千多位企業雇員,研究其選擇理想雇主及職場的意向,結果顯示,無論任何產業,員工所追尋的不僅是工作穩定,在面對人工智慧、自動化、與全球市場因地緣經濟風險所造成的不確定性時,還包括能「讓自己變得更有價值」的職場環境。這項最新的全美員工調查結果,或可轉化為臺灣企業精進的參考。
在職能培訓與技能提升方面,幅員遼闊的美國各州產業迥異,最佳雇主具相當的地區性。但這些企業均能夠提供內部培訓與工作輪調機會,讓員工不斷學習新技能,以應多變的勞動市場與產業環境。其中,最受求職者青睞、可被稱為「職涯學院」型的公司,也幾乎都為跨國企業。
培養員工與時俱進的技能,並非所謂高科技產業的專利,傳統製造業一樣要思考如何以訓練升遷制度化來激勵員工。例如油氣能源產業,儘管在環境意識抬頭及經濟轉型中,面對較高的政策不確定性,但藉由技術訓練與專業認證,加強員工職涯安全感。又例如生產經銷看似平淡無奇的食品或日用品,藉由訓練路線與計畫,讓員工預見累積技能資歷的具體方向,提供透明的晉升之路。
從管理學角度來看,當知識流動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時,員工會將學習視為工作的一部分而非額外負擔,成為學習型組織(learning organization)概念的具體實踐。由於人工智慧的興起已被視為取代人工最大的威脅,主動協助員工了解並應用為自我提升工具,例如「人工智慧素養」(AI Literacy)。人才養成策略重新設計的重要性,尤其在老牌公司更是脫胎換骨、進步重生的機會。如此企業可以化由上而下被動地增減調整職位,為主動地引導員工提供新的職能、促進由下而上的創新,如此也可大幅降低因創新所增加的的企業營運成本,和所造成的內部阻力。
台灣全年工作時數名列全球前茅,但做得多並非等於做得好,反而常壓縮員工學習所需的資源,傷害生產力的長期成長。要改造為高效學習文化,企業需消除無效工作而非增加工時。利用年輕世代通常更熟悉新科技、社群媒體的特性,透過反向導師制度(Reverse Mentoring)建構跨世代學習的橋梁,由技術與領導雙向創新的機制。台灣製造業的競爭力,相當倚重來自師徒相承累積的技術與經驗,應用台灣科技業的優勢,系統性的數位化紀錄技術及工序,可避免造成這類內隱知識(tacit knowledge)的流失。
台灣產業主力的中小企業,單位員工數量雖不多,難以建立如大企業完整的培訓部門與系統,但也可以建立簡化而有效的培訓體系推動人才培育。利用政府、產業公會、學界所提供的資訊及課程,建立產業聯盟的技術交流制度,極大化外部資源。對於大型企業而言,跨國投資擴張生產版圖已成趨勢,學習將知識技能的精進,回流母公司化為企業文化,更是助於提升臺灣整體的競爭力。
在全球產業數位轉型浪潮下,學習速度在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性與日俱增。員工技能提升與職涯發展規劃,已為必要的長期投資。企業可審度自身狀況實行反向導師制度,促進跨世代知識流動,推動管理的轉型。讓員工持續成長、讓學習成為文化,臺灣產業才能在全球價值鏈中持續升級、創新與領先。